五年技術進化論(二):有用的創新是怎樣的(2)
眼下似乎沒有什么別的行業能像手機圈一樣容納如此密集的創新,恨不得每天都在上演一場新品發布會,恨不得每個發布會上的主角都想穿一身喬布斯的打扮來高喊改變世界;被這樣“逼”出來的那些改變世界的想法多少成為了。...
受限于硬件的裸眼3D
因為強調便攜性,在手機上實現3D觀感就不能像在電影院里那樣戴個專門的眼鏡了,因此裸眼3D這一概念在3D電影廣泛流行之后應運而生,并且發展至今;但說實話這樣的創新看起來很難普及,無外乎生態與本身的限制兩方面的問題。
與電影、電視行業當中能夠擁有的完整的從生產到上映的完整3D產業鏈不同,手機行業在過去的幾年里還僅有終端設備在宣傳裸眼3D技術,換句話說巧婦無米;雖然真的有專門專注于裸眼3D的內容提供商,而版權管理越來越嚴格的今天,這樣的資源找起來恐怕要比在各大視頻網站找一部能免費看的并且超清的新電影的難度高不少;況且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需要從2D轉制,你大概也聽過一個工具就能將給iOS或者Android編寫的APP就能轉制成WindowsPhone或者BlackBerry平臺這些不靠譜的事情。
聯想一下IMAX3D電影的觀影體驗,熒幕加3D所形成的空間要形成包裹人體的效果,我們才有切實的置身其中的感覺;這就很容易理解尺寸所限的手機屏幕自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加之手機上的外放系統也很難模擬多聲道環繞的效果,“身臨其境”更無從談起。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3D”也會就此沒落(也或者說裸眼3D會延伸到電視這種更具表現力的設備上面,而不可能依托于手機平板這類的小屏幕設備),技術發展的“擬真”化必然是以我們生活的真實三維世界為導向和最終追求的,取而代之的更有可能是VR,就目前的VR所需的頭盔之類的硬件設備來看,也就不能再叫“裸眼”3D了。
htcVive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