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迷茫引發嘩然 華為們不會領跑?
最近,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的“迷茫”一時引起嘩然。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里,華為乃是中國最出色、最成功企業,任正非乃是中國企業家群體的頂尖精英,這樣的企業,怎么可能迷茫呢?...
最近,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的“迷茫”一時引起嘩然。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里,華為乃是中國最出色、最成功企業,任正非乃是中國企業家群體的頂尖精英,這樣的企業,怎么可能迷茫呢?
領跑者
因此,“華為的迷茫”在相當多人的理解里是任正非的謙辭,這也符合任正非給人們留下的一貫印象。任正非極少談及華為的成功,他更愿意談華為的問題。
人們還清楚地記得,2001年,華為發展勢頭正好,任正非突然拋出一篇《華為的冬天》,開頭這樣寫到:“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的,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16年過去了,華為的冬天并沒有來;相反,人們看到了一個欣欣向榮的華為。在“冬天來了”的憂患中,華為正在成長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優秀的企業。
這就是任正非,他的眼里總是充滿憂慮,即使在有國家領導人出席的科學大會上,任正非向外界傳遞的依然是他的憂慮而非信心,這甚至讓他的講話聽起來有點不太合時宜。比如他說:“如果(華為)不能堅持創新,遲早會被顛覆。”
如果你只聽任正非的言論而不看華為的業績,你甚至會對這個企業失望,至少你會以為“華為沒有大家說的那么好”。有趣的是,華為在任正非不停的唱衰中持續成長著。
這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相反,我們發現在自己領導人眼里完美無瑕的企業,差不多都出了問題。最典型的當屬董明珠和她的格力電器。在我看來,只有當你走在所有人前面的時候,你才有可能迷茫;而敢于說出“迷茫”二字,正說明任正非的清醒。
這正是我要為任正非以及華為的“迷茫”大聲叫好的原因。
我們仍然行走在“跟隨者”的路上
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令世人刮目相看。以我最熟悉的家電行業為例,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家電產品如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乃至手機產品,都是本土品牌處于領先地位;退回到10年前,這樣的情景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你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國企業,你會有不同的發現,和國際企業相比,中國企業仍然缺少很多。
缺什么?缺少領導世界的能力。
作為追隨者,我們和領跑者的距離已經接近,但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成為領跑者。99℃和100℃僅有1℃之差,但99℃的水不是開水而100℃則是。
領跑者和追隨者的區別是什么?是領跑者的前面沒有路而追隨者的前面有。
中國企業和國際企業的差距的確在縮小,但是,絕大多數中國企業仍然無力承擔領跑者的責任。這不是勇氣的問題,這是實力的問題。
只有探路者才會迷茫
正因為前面沒有路,所以,領跑者常常會生出“迷茫”感。因為他不知道邁出去的下一步,是康莊大道還是萬丈深淵。
這正是領跑者的偉大之處。和追隨者不同,領跑者或者說探路者的肩頭承擔了兩個責任:一個是自身企業生存的責任,一個是為別人探路的責任。而追隨者不必承擔探路的責任。
任正非說,“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的規則, 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千萬不要以為華為失去了發展后勁,更不要以為華為出了什么大問題。實際上,任何一個追隨型企業蝶變成為領導型企業,都將經歷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果你沒有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只能說明你還不具備領導世界的能力。
站在這個角度看,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中國企業經歷“華為式迷茫”,這意味著中國企業集體性蝶變的時刻即將到來。
過去,作為追隨者,我們只須在別人趟出來的路上走就行了,我們所有的努力只為和領跑者縮短距離。
一旦進入無人區,作為探路者,沒有人告訴你該往哪里走及道路何在,一切都靠你自己去探索,失敗的概率可能會很高。
華為是最早進入“無人區”的中國企業,大多數人尚難以體會任正非“迷茫”的滋味。
基礎理論研究方能“稱王”
誰能幫助任正非廓清他心頭的迷茫?答案是:基礎科學研究。
對此,任正非十分清醒。他說:“華為有八萬多研發人員,每年研發經費中,約20—30%用于研究和創新,70%用于產品開發。很早以前我們就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發經費。未來幾年,每年的研發經 費會逐步提升到l00-200億美元。”這段話的看點在于“20—30%的研發經費用于(基礎)研究和創新”。
他還說:“華為過去是一個封閉的人才金字塔結構,我們已炸開金字塔尖,開放地吸取“宇宙”能量。加強與全世界科學家的對話與合作,支持同方向科學家的研究,積極地參加各種國際產業與標準組織,各種學術討論,多與能人喝咖啡、從思想的火花中,感知發展方向。有了巨大勢能的積累、釋放,才有厚積薄發。”
基礎性探索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失敗的概率非常高,甚至一個人研究了一輩子,最后只為證明“這條路行不通”。
所以任正非說,要允許失敗,允許一輩子快樂地平庸,“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走在基礎科學進步的大道上的。而且基礎科學的發展,是要耐得住寂寞的,板凳不僅僅要坐十年冷,有些人,一生寂寞。”
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中國企業從事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應用技術層面。所謂“應用技術”,通俗地講就是別人已經發明了某個產品,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產品做得更好。比如,蘋果發明了智能手機,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智能手機做得外觀更漂亮、成本更低,以及使用更方便,僅此而已。
為什么中國一直缺乏原創產品、發明性產品、革命性產品?根源在于我們缺乏基礎理論、基礎技術層面的突破。這實際上也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難以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深層原因。
如果中國一直突不破基礎技術、基礎理論這道門檻,則中國不可能成長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企業,不可能誕生出受世人尊敬的國際品牌。
為什么這些年華為越走越快?答案就在它高達15%(當年營業額)的研發費用里。在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0個工業企業里,中國僅有華為一家企業上榜。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企業沒有華為那樣的發展后勁?因為他們舍不得在技術研究上投入,當然,他們也沒有能力進行如此大力度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