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壞孩子”長大后收入更高
發展心理學》雜志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成年后在職位上的成就與小時候的智商、好學程度以及父母社會經濟地位有關,而在收入問題上,那些習慣&...
《發展心理學》雜志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成年后在職位上的成就與小時候的智商、好學程度以及父母社會經濟地位有關,而在收入問題上,那些習慣“打破規則和反抗父母權威”的“壞孩子”更容易進入高收入階層。
盧森堡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的研究者對盧森堡745名少年的成長過程進行了研究。這些少年在1968年的時候大約為12歲,2008年時平均年齡大約52歲。研究者搜集了這些少年的各種信息,包括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對這些少年和他們的老師所做的調查問卷,以及40年后他們的事業情況。
研究結論是,這些少年40年后的職位成就與智商(IQ)、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老師給出的“好學”評分密切相關。為了對職位成就進行量化,研究人員編制了一個不同職位的聲望與社會經濟地位評分排名。
這一結論也許并不令人意外。但在收入問題上,研究者發現了一種略微不同的模式。在考慮到智商和學習成績的影響之后,研究者發現“打破規則和反抗父母權威”是預測哪些學生最終跨入高收入階層的最好指標。
研究者稱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他們給出了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在這一指標上得分高的學生在一些關鍵點上可能要求更高,比如談工資或加薪時;另一種解釋是這些“壞孩子”可能更有意愿捍衛自己的興趣和目標,而這一個性可能有助于事業上的成功。
其實“乖孩子”在長跑中不一定總是獲勝的觀點也并非第一次聽說。以前就有研究顯示,“親和力”這種性格特征與收入水平呈現負相關。
當然,那些有著“乖孩子”的父母也沒必要感到絕望,社會學的研究往往有其局限性,也許這項最新研究忽略了其他的一些變量,或者研究結論只適用于生活在盧森堡的人,而不必放之四海而皆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