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頭顯劫了Oculus的后路,你信嗎?
大部分關于柔宇的描述,聽上去都像是頂層設計的語態:柔宇是一個證明創新政策有效的案例。但柔宇自己怎么走,暫時未看到有效的深度報道。...
“大部分關于柔宇的描述,聽上去都像是頂層設計的語態:柔宇是一個證明創新政策有效的案例。但柔宇自己怎么走,暫時未看到有效的深度報道。“
按:本文是對柔宇特寫報道的第一篇,共兩篇。
柔宇科技今年推出的“超高清智能移動影院Royole-X”(官方名稱)是一個頭戴顯示器,并不是虛擬現實設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Royole-X不是VR,Royole-X不是VR,Royole-X不是VR。
但這并不影響我做如下(個人化的)判斷:
這個產品(Royole-X)抄了Oculus的后路。
Oculus可是VR領域的宗師級創業公司。從技術層面而言,無數中國企業翹首以盼等著Oculus做出什么消費級的技術然后趕緊C2C(Copy to China)。
為什么不是國內一眾VR公司抄Oculus的后路,而是這家壓根沒碰VR技術的公司有了機會呢?
我們先看看Royole-X這個產品是什么
如圖所示,Royole-X是一個頭戴顯示器+耳機的設計。其中耳機橫梁可以折疊,收納進一個足球大小的收納包。顯示部分,雙眼對應的畫面并不做分屏,但是透鏡可以調節以適應瞳距和500度以下的近視。
內置的操作系統是一個基于Android定制的旋鈕式UI,主要功能有無線、推送、OTG等,以視頻播放器作為核心軟件,看上去似乎是Android原生的——不過另外開發一個也不難。
從柔宇的官方宣傳來看,PPI高達3000的屏幕是一大技術亮點。在實際體驗中清晰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主觀上會覺得屏幕不大,和躺在床上玩手機時獲得的屏幕大小類似。對此柔宇CEO劉自鴻表示,屏幕大小的設計是模擬人在影院中后排的觀影距離。
——如果這樣描述的話,Royole-X的產品亮點實在不明顯。似乎開發上的技術門檻也不高。
但關鍵點在于:
一、這是我試用過的體驗最好的頭戴顯示器,也是我覺得唯一一個可以讓我佩戴一小時以上的頭戴顯示器;
二、柔宇把這個產品所有的設計細節注冊了專利。
前提:關于VR的科普大部分人其實壓根不知道VR是什么。國內做頭戴顯示器直接宣稱自己在做VR來蒙騙投資的也不在少數。
所以在描述柔宇在VR領域可能擁有的機會之前,首先要明確兩個前提:
一、VR一定是未來內容交互的主流方式;
二、VR是一套技術系統,而不是一種硬件。
VR是一種純計算力的技術演進方向。Oculus能賣身20億美金,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做了一個帶屏幕的小盒子。關于圖形圖像的底層技術和算法,以及統一這些技術的標準、接口,轉化為應用的方式,目前大部分都掌握在Oculus手中。這也是作為社交網站的Facebook收購Oculus的邏輯所在:全球最頂尖的算法工程師,不是在Facebook就是在Google,扎克伯格不出手,佩吉和布林也會出手的。
所以為什么VR領域,包括AR領域的產品不成熟呢?核心原因是計算方式落后,計算工具也趕不上。
比如大家詬病的屏幕延時和眼暈的問題,此前我寫過一篇《VR是個大騙局》,描述了虛擬現實需要通過圖形圖像技術實時演算出能騙過大腦的圖像,這種計算力以目前的ARM構架其實根本實現不了。沒有合適的算法,也沒有足夠快的計算芯片。
也因為移動設備計算力的巔峰設備還是手機,所以會有類似三星GEAR VR和暴風影音這種用手機作為計算設備的VR過渡技術方案——在眼下要生產一個計算力超過手機的頭戴設備,不僅成本居高不下,供應鏈和電子工程也跟不上。
有一些投入商用的VR體驗設備,使用的是更加原始的方式,把圖像演繹放在外部的一個X86構架設備(一臺PC)上運算,VR頭盔只作播出顯示。代價就是完全不便攜。
所以VR產品的技術演進,會是這樣一個過程:
A、在圖形圖像算法工程上取得突破;
B、基于A的技術成果重新設計VR專用計算機構架;
C、基于B的方案誕生新的芯片組和底層操作系統;
D、用新的芯片新的構架來開發VR拍攝以及VR顯示設備;
E、在D的設備上分發App和娛樂內容。
這個過程,在PC演進的歷史中花了十多年,操作系統(windows)更新了6代,主流消費級CPU的計算力翻了120倍——想象一下你手機的CPU速度上升120倍的感覺,嗯,那時候你就可以堪堪使用VR了。
當然,如果現在滿足于在頭顯上加個陀螺儀看360度照片就覺得挺VR了,我們也無話可說。
——這是整個VR行業的大前提,當然,這些與柔宇無關。柔宇誤打誤撞干了另外一件事。
VR的兩座橋頭堡如前文所述,在包括算法在內的VR基礎技術上Facebook帶著Oculus一騎當先,國內眾多VR廠商不甘人后,并找到了一些自己有機會的單點。比如焰火工坊專注VR平臺的軟件,諾亦騰開發的動作捕捉技術系統等等。
在跨過通往未來VR時代的鴻溝時,這些技術公司紛紛在這頭開始修建橋梁。
但橋梁這個事,高效率的方法是兩頭一起往中間修。
Royole-X這款產品,誤打誤撞的,成為了鴻溝對面一頭修橋的起點。
完整的VR使用體驗是一定需要一個頭戴顯示器的。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頭戴顯示器,基本全都是工程測試機的水平——某種程度上算是被Oculus帶跑偏了。
上圖可以比較直觀地表達這一觀點。在一個暫時還是由算法工程師主導的技術領域,落地成為產品是完全功能導向的。但最終普及到大眾消費者時,產品會成為一個成熟的消費制品,工程外觀會完全被掩蓋起來。
另一個重要的客觀現狀就是,目前的消費級VR體驗基本都只有幾分鐘。比如大名鼎鼎的《星際穿越》官方就推出了一個4分鐘的體驗版。而事實上,目前超過10分鐘的VR內容也寥寥無幾。
這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長時間沉浸VR內容的場景,其實還沒有被消費者驗證過的話,如何證實這個市場是存在的?如何獲知這個市場的真實需求?
在拜訪時,CEO劉自鴻讓我戴著Royole-X觀看電影《阿凡達》(不是3D版),我看了大約十分鐘,但我覺得讓我把兩個小時的全片看完也不會有太不適的問題——這的確是巨大的進步,要知道,索尼HMZ-T3W的佩戴感受也并不是盡善盡美,尤其是對近視人群并不那么友好。
Royole-X,確實是市面在售的產品中,目前佩戴最為舒適,且在一體化(帶耳機),軟件等方面對消費者最為親切的產品。如果此時此刻時空穿越把未來的VR技術帶到現在,那么這個技術大概需要Royole-X這樣一臺外設作為載體。
柔宇誤打誤撞占據了大眾消費者在進入VR時代所必經的一個入口——一個理想的可以長期使用的頭戴顯示器。
如果說Oculus在跨越VR技術鴻溝時,在技術此岸樹立了一座橋頭堡,那么柔宇有非常大的機會成為消費者彼岸的另一座橋頭堡。
然而,中間還有不比修一座真的跨海大橋時間更短的跨越過程。
柔宇和他的挑戰者們說柔宇誤打誤撞,是因為柔宇從未表達過類似戰略或者用戶運營的思路。
據柔宇CEO劉自鴻告訴我,他做Royole-X的最初動機主要是滿足自己,在頻繁往返中美時在飛機上的娛樂需求。
劉自鴻說他需要一個高度私密、便攜、舒適和長時間使用的消費級產品,最好是和柔宇本身在屏幕技術上的一些積累有相關。于是花兩年時間做出了這個Royole-X。而在劉自鴻此前的產品考慮中,原本是主動回避VR的。他說自己在產品剛發布時就強調過這不是一個VR設備。
但這種產品規劃的過程,雖然沒有把戰略眼光放到十年之后,卻從實際體驗去解決了其他VR產品尚不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畢竟理論只是用來總結和解釋趨勢,體驗才是產品意識的根本。
但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對于柔宇來說,如果耳機頭顯一體是未來的趨勢,那么進一步完善專利體系,使將來VR的頭戴終端無法繞過柔宇的專利,是一個有效的防御戰略。
但如果沒有用戶壁壘和初步的內容分發能力,這種防御戰略很容易被挑戰。柔宇要獲得這些能力,需要更好的營銷、渠道掌控和供應鏈。
劉自鴻單純地表達了希望Royole-X市場占有率逐步上升的想法,但受限于產能,在剛過去的雙十一中,柔宇沒有和京東或天貓等的任何一家電商合作,僅僅在自己官網做了小范圍的促銷。
有消息稱柔宇正在通過獵頭招聘負責Royole-X產品的銷售總監。
必須指出的是,Royole-X的專利壁壘和運營壁壘,一定是擁有了可觀規模的用戶基數之后才能發揮戰斗力的。
這一觀點得到了國內VR行業人士的認同,他們認為只是繞過一些設計專利,開發人機更友好的頭戴顯示器,并不是不可達到的。但如果柔宇手中握有核心用戶,他們會當做一個重要市場變量來考慮。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來自產品迭代更新的能力。從VR行業的視角來看,柔宇X是一個很不錯的“殼”,但這個“殼”必須要能夠及時地兼容最新的技術,自身迭代速度與“橋那頭”的技術迭代速度相匹配,未來才有足夠的主動權。
在目前柔宇X的設計中如何加入更高功耗的芯片、散熱、通訊組件,以及對于新生系統的研究,亦是產品演進道路上的挑戰。而如果真有一天,ARM構架被替代,柔宇能否第一時間跟上,也是一個未知數。
在這些重要的技術升級節點上,柔宇可能隨時被挑戰——尤其是這個“橋梁”概念被認知之后。
神秘的柔宇柔宇是一家有些過于神秘的公司,關于柔宇成名的超薄柔性屏我會有另一篇文章分析。但是這種過于神秘也體現在了Royole-X上。
我們并不清楚的知曉Royole-X在開發中的技術細節,也無法提出對Royole-X產品優化更具體的建議。
但對于消費者而言,更優質的產能和供應鏈帶來產品平價化,廣泛的市場傳播和教育帶來內容產業的聯動,都是對消費者有利的事情。這是否是柔宇發展的方向,我們并不知道。
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在各家媒體搜索柔宇此前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大部分仍是此前政府推動而誕生的一些內容,包括出現最多的圖片是李克強總理在雙創周于柔宇展臺與劉自鴻的合影。
大部分關于柔宇的描述,聽上去都像是頂層設計的語態:柔宇是一個證明創新政策有效的案例。但柔宇自己怎么走,暫時未看到有效的深度報道。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柔宇作為一家公眾公司或者作為一家技術創新的科技公司,驚人的低調,并不輕易隨便開口說話。
大家都很期待,柔宇接下來會表達些什么,尤其是對整個科技行業
-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