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蠻生長到風聲鶴唳:這一年 互聯網金融領域發生了什么

2015-12-18 14:20:00 來源:創業邦  作者:佚名 人氣: 次閱讀 75 條評論

無疑,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非常關鍵的一年,先是野蠻生長,接著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規范,同時一邊互聯網巨頭、傳統大鱷紛紛占位互聯網金融,另一邊行...

  無疑,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非常關鍵的一年,先是野蠻生長,接著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規范,同時一邊互聯網巨頭、傳統大鱷紛紛占位互聯網金融,另一邊行業迎來倒閉潮。

  盡管這一路并非順風順水,但在宏觀經濟遇冷、市場競爭慘烈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也表現出獨有的活力。從我國首次發布文件規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并提出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到不久前 “e租寶”被調查、泛亞董事長疑似跑路事件,互聯網金融總在風口浪尖上,而臨近年末,我們是該來梳理一下這一年來互聯網金融的風風雨雨。

  幾家歡喜幾家愁的P2P網貸

  首先不可否認,借助于互聯網東風,網貸尤其是P2P網貸模式呈現出銳不可當之勢,據媒體公開報道的數據顯示,今年P2P理財網貸機構已達到3769家,較去年增長一倍,目前已經發展成“創業系、風投系、國資系、上市系”四股平臺力量,如上市系有中國平安的陸金所、漢鼎股份的微貸網、聯想控股的翼龍貸、京東金融等;國資系有江蘇金農的開鑫貸、陜西金控的金開貸、昆侖萬維的銀客網、中信產業基金的麻袋理財等;風投系有宜人貸、人人貸、拍拍貸、點融網、有利網、積木盒子等;創業系有紅嶺創投、你我貸、PPmoney、鑫合匯、小牛在線等,這些多穩扎穩打,在2015年也算拿到了滿意的成績,是為“喜”。

  而悲的部分則是跑路、停產、關門、無法取現的“問題P2P”平臺層出不窮,據互聯網金融數據中心“零壹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前11個月,共新增了963家問題平臺,平均每天近3家。甚至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跑路的P2P平臺預計涉及金額超過2000億元以上。

  盡管倒閉、跑路的原因不一,但多涉嫌非法集資、非法吸儲等違法經營。也有一些確實是因經營不善、風控不到位,從而不得不破產或關門歇業,還有一些是因過高監管知難而退。而隨著行業實施細則的出臺,P2P將繼續優勝劣汰、重新洗牌,行業開始進入一段陣痛期,也是規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并購、倒閉甚至跑路會繼續增加,那些健康運營的平臺也會加快突出重圍的腳步。

  這導致的長期結果是網貸平臺將走向專業化和垂直化,甚至會有些轉移,比如去做消費信貸,或去做大學生分期。而短期則導致“短標”的增加,這一方面因為年底是資金投資方向的選擇焦慮期,短期資金會增加;另一方面面對P2P投資人心態更加謹慎,多數人會避開期限3個月至6個月的跨年標而選擇期限小于1個月的短期標。

  但P2P仍然會繼續往前走,堅持下來的才可能享受到果實。

  平穩中有突破的互聯網理財

  近日,新浪金融研究院發布《國民理財投資行為報告》。報告顯示,互聯網理財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其排名攀升至第四,使用率超過40%,并擁有著巨大的上升潛力。2015年,整個互聯網理財算是平穩中有所突破。

  首先是形成了兩股互聯網理財模式流派,一派是大流量平臺對接傳統金融機構,將原有的票據、保險、基金以及一些非標類產品拿到網上進行銷售。另一派是互聯網金融理財服務平臺,他們通過平臺信息撮合和初步的征信評價,來為投資者提供相對安全的理財產品。

  另外還出現了一批表現強勁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如微信理財通、華夏活期通、百度百賺、平安盈、現金快線、南方現金寶、電信添益寶等。但同時也有諸多長期理財產品的收益開始下滑,比如按照12月10日金牛理財網的統計,互聯網系、基金公司系和銀行系三大類理財寶寶產品7日年化收益都有小幅下滑,其中互聯網系寶寶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為3.18%,基金公司和銀行系寶寶7日年化收益率也偏低,分別下跌3.06%和3.18%。

  這種有起有伏的改變,一是需要行業從業人員及企業重新規劃戰略步伐,加快調整業務模式,理財規劃師也應認清形勢,改變固有的之前的思維和傳統的市場手段,以適應新趨勢。

  二是需要認識到互聯網金融不只是一個售賣平臺,在互聯網信息越來越對稱的前提下,互聯網理財核心是做資產,它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完成從生產或商業的整合,因為這不再是單一的理財產品,而是用戶價值鏈和生態鏈的融合。

  希望仍在田野上的個人征信

  2015年可算是我國個人征信市場化的元年,1月國內個人征信市場化閘門正式開啟,騰訊征信等8家征信機構先后完成央行的入場調查和工作驗收,等待著牌照下放,但直到現在仍然只有繼續等待。要知道在騰訊之后,百度、京東金融宜信、銅板街、拍拍貸、馬上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平臺以及獨立第三方機構等都已爭先恐后申請,甚至部分機構已經被央行受理。

  互聯網個人征信的發展本是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當越來越多的沒有信用記錄的消費者開始在網上消費,傳統的征信系統無法再滿足用戶篩選和評價的需要,就需要一種不僅僅只是依賴個人在金融系統中的借貸歷史和還款表現的征信體系產生,于是融合了互聯網上的經濟活動、社交活動形成的海量數據的互聯網個人征信產品就有了生長的空間,它們以社交數據、消費數據和行為特征為主,是傳統征信的有力補充。

  根據有關機構預計,未來個人征信市場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但現在中國國內個人和企業征信總規模只有20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至于互聯網征信的應用場景更是廣闊,如今騰訊征信、阿里征信以及前海征信已經為P2P、小貸公司、消費金融以及中小銀行提供相關的風控管理,傳統的征信機構鵬元征信、上海資信等也將網貸、小貸、消費金融公司作為目標市場。

  未來隨著行業的成熟競爭的加劇,這個領域將可能形成四股力量鼎力之勢;一是擁有數據資源和用戶流量的企業,如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二是互聯網化的傳統金融機構,如平安集團的前海征信等;三是深耕傳統征信業務的,如深圳鵬元等,四是擁有特色數據源的,如聯想系的拉卡拉、北京華道征信等。而創業公司也并非全無機會,但對切入的角度和能力肯定是個大考驗,因為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風險控制,金融創新的核心也是風控創新,目前數據不完善且待驗證也是個人征信產品需要面臨的問題。

  百花齊放的消費金融

  就在P2P、金融支付等互聯網金融細分市場高歌猛進的同時,消費金融領域也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業內分析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規模或超萬億。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整體信貸余額達到8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個人信貸占比26.5%。個人消費信貸占個人信貸比例為66.4%,余額為15.4萬億,同比增長18.4%,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艾瑞咨詢預計,2014-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依然將維持19.5%的復合增長率,預計2019年將達到37.4萬億,是2010年的5倍,可見消費金融市場潛力巨大,所以不管是傳統的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還是電商、P2P平臺、分期網站等互聯網企業都加入這次廝殺之中。

  如今互聯網消費金融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電商消費金融模式,以京東“白條”、螞蟻金服“花唄”、蘇寧任性付等為代表,今年“雙11”期間京東白條用戶同比增長800%,占商城交易額比例同比增長500%;螞蟻花唄的交易筆數6048萬筆,占到支付寶整體交易8.5%;而蘇寧的任性付分期消費金額增長836%,覆蓋用戶30萬人。

  第二類是純信貸類消費金融模式,以馬上消費金融等為代表,他們產品采取APP+場景+現金的模式,用戶可以通過APP申請消費貸款,用借到的錢為日常消費買單。

  第三類是線上理財與線下消費場景結合的O2O消費金融模式,以美利金融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消費分期網站,這涉及大學生、租房、購車、旅游、教育等眾多人群和領域,以及一些P2P網貸進入消費金融領域,如拍拍貸、惠人貸、積木盒子等。

  自從2015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至全國到2015年7月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由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消費金融就進入發展快車道。比如就在2015年6月后的兩個月內就有超過12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準開業,這一數量已接近過去五年消費金融公司的總和。而未來互聯網消費金融將勢必朝消費場景化、細分化和垂直化、大普惠、廣覆蓋等方向發展。但目前消費金融發展仍然面臨著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差,數據孤單現象嚴重、政府數據不開放,消費金融平臺在風控模型的設計和發展上進程緩慢,成本高等情況,也就是說消費金融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仍然需要客服些小困難。

  除了上述之外,互聯網金融在2015年還發生了諸多大事,如6月18日首單社保基金入資螞蟻金服打開了養老金入市互聯網金融的大門,平安普惠眾籌落地前海、陸金所完成4.85億美元融資、優分期B輪融資估值近30億元等等還有在網絡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網絡基金銷售、網絡保險、互聯網信托等領域發生的林林總總。總之隨著政策的不斷細化,互聯網金融在2015年跌跌撞撞向前邁進,而到了2016年將繼續在洗牌中不斷正規、精細化。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無相關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