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電成為第四大電信運營商 但其離全業務電信運營商還很遠

2016-05-06 15:05:19 來源:"/> 作者:佚名 人氣: 次閱讀 118 條評論

此次中國廣電獲批的只是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和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也就是寬帶業務和IDC業務,屬于原有業務范圍拓寬。圖片來源:...

  此次中國廣電獲批的只是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和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也就是寬帶業務和IDC業務,屬于原有業務范圍拓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月5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廣電)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準中國廣電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并允許中國廣電授權其控股子公司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上述兩項基礎電信業務。

  對于中國廣電獲得第四張運營牌照,不少業內人士均認為對電信運營商的競爭格局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不會很大。電信專家付亮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此次中國廣電獲批的只是“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和“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也就是寬帶業務和IDC業務,屬于原有業務范圍拓寬,離成為全業務電信運營商還很遠。

  其實早在2010年,背負三網融合重任的中國廣電掛牌事宜便開始醞釀,直到2014年5月才最終由財政部出資,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負責組建和代管,注冊資本45億元正式成立。

  2015年9月份,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三網融合推廣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65號)文件。文件表示,要加快在全國全面推進三網融合,推動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以利于促進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

  隨后直到今年4月21日,工信部才正式發布公告稱,中國廣電于3月7日提交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申請材料,申請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

  此前,工信部已經向中國廣電頒發了因特網數據中心業務、因特網接入服務業務、網絡托管業務、國內多方通信服務業務、國內因特網虛擬專網業務、呼叫中心業務、信息服務業務共7張跨地區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但除了網絡托管業務,其余6張牌照僅屬增值業務范疇。

  如今在獲得互聯網數據傳送業務經營牌照后,中國廣電似乎已經可以跟三大電信運營商平起平坐了。不少人也希望隨著中國廣電入局,能夠打破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鼎立的局面,用“鯰魚效應”給競爭格局帶來改變。

  不過這樣的想法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

  首先,在資金、通信核心技術和經營能力上,中國廣電一時還難以與三大運營商抗衡。在競爭常態化的電信運營領域,獲得運營牌照只是第一步,要取得長遠發展,資金實力、技術優勢和運營經驗都很重要。

  一方面,三大運營商幾乎是全業務,而僅在寬帶業務上參與的中國廣電與三家電信運營商差距較大,難以搶占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中國廣電長期處于壟斷市場,養尊處優,經營能力很難一時間突飛猛進。

  其次,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傳統電信運營商從集團到地方公司的一體化運營機制不同,中國廣電成立時,全國各省均已成立獨立運營的廣電網絡公司,完成對全國廣電資源整合的難度巨大。

  與之相比,三大電信運營商“寬帶+內容”的商業模式逐步成熟,IPTV、OTT等模式大行其道,已經基本占據了全國市場的端口,且正進一步侵蝕有線電視的市場空間。中國廣電多年建立的內容優勢已經所剩無幾,用戶也在快速流失,在網絡電視快速發展的今天,守住存量電視用戶成為難題。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付亮指出,監管上的混亂也可能會給中國廣電帶來一些麻煩。由于中國廣電歸廣電總局監管,而通信監管部門則為工信部,相關的資質、頻段、設備入網均需要工信部批準。在中國廣電成為運營商之后,交叉管理的情況會增多,導致“管網絡的也管內容,管內容的也管網絡”。“廣電總局和通信監管部門都需要向對方開放更多權限。”付亮表示。

  不過,盡管有種種隱憂,隨著中國廣電獲得牌照,電信、廣電業務雙向進入的深度和廣度的確正進一步擴大。

  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就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這標志著雙向進入的正式啟動,對各方而言都是好事。而中國聯通則認為,雖然目前對自身業務的影響難以評估,但對更多競爭者表示歡迎。

  實際上,目前三大運營商均面臨著數據流量的剪刀差,再加上“提速降費”以及“流量不清零”政策的影響,運營商的營收正在下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雖然短期內中國廣電很難對消費者以及相關業務產生較大影響,但成為實質上的通信業“第四運營商”后,未來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經營牌照,并打破目前三大電信運營商對寬帶接入等業務的壟斷局面,促使電信資費進一步下調,進而改善國內電信市場格局,讓消費者獲得更多實惠。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