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了 別小看它對全球科技產業的影響

2016-06-29 08:36:14 來源:騰訊科技作者:佚名 人氣: 次閱讀 239 條評論

英國通過公投已正式決定脫歐了。英國的國土面積不大,也沒有美國那么多知名科技公司,但她卻擁有著深厚的科技底蘊,并培養出了像ARM、勞斯萊斯和DeepMind這樣響當當的企業。因此,英國脫歐后對全球科技產業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英國通過公投已正式決定脫歐了。英國的國土面積不大,也沒有美國那么多知名科技公司,但她卻擁有著深厚的科技底蘊,并培養出了像ARM、勞斯萊斯和DeepMind這樣響當當的企業。因此,英國脫歐后對全球科技產業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英國脫歐了 別小看它對全球科技產業的影響
英國脫歐對全球科技產業影響

近幾年,英國的經濟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但在其他領域卻不乏成功的案例。以科技產業為例,十年前英國在全球科技市場只是一個追隨者,羨慕地看著美國主導一切。而今天的形勢則完全不同:雖然美國仍是領導者,但新一代的英國企業家正在培育著一個生機勃勃的本土科技產業。

在應用和開發技術方面,英國企業這幾年的表現十分出色,尤其是在零售和銀行業領域。與此同時,英國也誕生了一大批科技獨角獸公司。當然,許多公司仍在使用美國公司生產的基礎設施來銷售自己的產品,但這是一種明智之舉,而不是無能的表現。對于對沖基金而言,與美國公司和日本公司交易沒什么不同。企業不不需要枉費力氣做重復工作來謀生。

吸引國外投資

在過去的10年,倫敦吸引的國際科技投資項目要高于巴黎、都柏林、馬德里、阿姆斯特丹和慕尼黑所吸引項目的總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數據顯示,該期間內倫敦吸引了1009個投資項目,而巴黎僅為381個。

英國科技產業的復興,倫敦從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倫敦數字科技公司數量增長了46%,員工數量接近20萬,與6年前相比增長了17%。

相比之下,倫敦的整體員工數量增長了7.8%。如今,倫敦數字科技員工數量占到了整體員工數量的3.5%,占生產總值增加值的5%。當前,倫敦擁有約4萬家數字科技公司。

科技創業生態

除了這些科技公司,倫敦的科技創業環境也日益成熟,包括風險投資、加速器和孵化器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業公司。

為了更直接地促進科研成果商業化和企業與大學之間的合作,英國計劃從2014年至2017年,通過投入1500萬英鎊,在布拉福德、布里斯托、利物浦和諾丁漢四地分別各建一個大學企業園區。在提升當地院校、企業科研能力的同時,無形中也提升了大學和當地企業在科技產業合作方面的積極性。

此外,英國還推出了“八大技術和戰略產業”,確定了大數據、太空、機器人、合成生物學、再生醫學、農業科學、先進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八個領域的發展方向。

大數據方面,英國政府2013年投資1.89億英鎊發展大數據技術,2014又拿出7300萬英鎊投入大數據技術的開發。英國政府預測,到2017年大數據技術可以為英國提供5.8萬個新的工作崗位,并直接或間接帶來2160億英鎊的經濟增長。

機器人方面,英國希望成為全球領先者。2012年,英國政府確定“英國機器人和自主系統”(RAS)為“八大技術”之一。2013年成立RAS特別興趣小組,該小組經過研究后建議,英國應該成為全球機器人市場領導者,而不是專注于發展通用型工業機器人。

獨角獸科技公司

科技投資銀行GP Bullhound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間(截至2015年6月),英國至少又出現了8家獨角獸科技公司(估值至少達10億美元),而其中7家位于倫敦。

對于整個歐洲范圍內的40家科技獨角獸公司,至少17家位于英國,包括Rightmove、Markit、Transferwise和AO等。相比之下,瑞典有6家,德國4家,法國3家。

到了今年6月,歐洲科技獨角獸公司數量增加到47家,總體估值達到了1300億美元。其中,超過1/3位于英國,包括Asos、Transferwise、Zoopla、Blippar和Anaplan等。

相比之下,瑞典科技獨角獸公司數量為7家,排名第二。此外,德國擁有6家,法國和以色列各擁有3家。

代表企業

ARM:悶聲發大財

在劍橋郊外一個不起眼的商業園區中,坐落著幾棟隨意排列的辦公樓,這就是英國最成功科技公司之一ARM的總部所在地。也許你對ARM這個名字還不太熟悉,但它的產品卻在iPhone和幾乎所有智能手機中處于核心地位。

ARM創建于1991年,主要出售芯片設計技術的授權。ARM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知識產權(IP)提供商,全世界超過95%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采用ARM架構。

采用ARM技術知識產權的微處理器已遍及工業控制、消費類電子產品、通信系統、網絡系統、無線系統等各類產品市場,基于ARM 技術的微處理器應用約占32位RISC微處理器75%以上的市場份額,ARM技術正在逐步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世紀90年代,ARM業績平平,處理器的出貨量徘徊不前。由于資金短缺,ARM做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決定:不再制造芯片,只將芯片的設計方案授權給其他公司,由它們來生產。正是這個模式,最終使得ARM芯片遍地開花。

進入21世紀,由于手機制造行業的快速發展,出貨量呈現爆炸式增長,ARM處理器占領了全球手機市場。2006年全球ARM芯片出貨量為20億片,2010年,ARM合作伙伴的出貨量達到了60億片。2014年,ARM芯片全球出貨量達到120億片。

勞斯萊斯:百年傳奇

勞斯萊斯(Rolls Royce)成立于1906年,創始人是查爾斯?羅爾斯(Charles Stewart Rolls)和亨利?羅伊斯(Frederick Henry Royce)。最初,公司主要從事汽車設計、生產和銷售業務,但也從事發動機的制造。

二戰結束后,生產航空發動機成為公司的主業之一。由于在1971年開發新型航空發動機虧損,負債累累導致破產。后在英國政府干預下進行改組,將公司一分為二,分為汽車與航空發動機兩家公司。此后,勞斯萊斯航空發動機公司恢復了生機,而勞斯萊斯汽車公司則被德國寶馬公司兼并。

分道揚鑣至今43年,做飛機發動機的勞斯萊斯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前三,每月驅動著超過50000個航班完成飛行任務。

當然,我們更熟悉的是另外一個做汽車的勞斯萊斯。勞斯萊斯創立之初就是一家技術扎實的汽車公司。誕生于1906年的銀魅(Silver Ghost)搭載6缸引擎,在長達19年的生命周期內共生產了6173輛。

早在2年前就有消息稱,勞斯萊斯開始研發無人駕駛貨輪。他們組建了藍色海洋開發團隊,在挪威辦公室里用虛擬現實(VR)技術搭建了虛擬艦橋,模擬無人駕駛貨輪的調度作業。

該團隊表示,未來的“船長”將可以在安全的陸地上通過類似的控制中心調度海洋上的數百艘貨輪。當貨輪全面轉向無人駕駛后,可以節省因為水手而產生的能源消耗。勞斯萊斯稱,如果不配備船員,一艘貨輪所消耗的燃料將會減少10~15%。勞斯萊斯表示,自動駕駛游艇技術有望在2020年下海。

在工業物聯網領域,擁有著百年歷史的勞斯萊斯同樣沒有落后。畢竟,航空引擎每次飛行可產生海量數據。如果有良好的工業物聯網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管理,創造的經濟效益將非常可觀。

在今年4月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勞斯萊斯與微軟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開發基于微軟Azure IoT物聯網和Cortana智能助理的智能云引擎,并將內置于勞斯萊斯汽車中。

微軟和勞斯萊斯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了解引擎的健康狀況、飛行狀態、航線規劃和燃料消耗,根據這些消息優化引擎設計和維護。據預計,這樣的技術每年可以為航空公司節省數百萬美元。

DeepMind:戰勝李世石

DeepMind因開發了人工智能圍棋系統AlphaGo、并戰勝世界圍棋頂尖高手李世石而聞名。今年3月,AlphaGo在五番棋中以4:1的成績戰勝了曾經排名世界第一的圍棋選手李世石,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的歷史性突破。

DeepMind由杰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于2011年聯合他人共同創建。哈薩比斯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而DeepMind也是一家英國公司。2014年6月,哈薩比斯將DeepMind以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谷歌。

2015年2月,DeepMind在科學雜志《自然》上發表論文,介紹了能夠通過學習成為雅達利(現代游戲機始祖)游戲高手的人工主體。今年1月,DeepMind再次發表論文,稱他們的新算法AlphaGo在圍棋上取得巨大突破。

今年3月9日至3月15日,AlphaGo與李世石在首爾鐘路區四季酒店進行了5場為期挑戰賽。結果,AlphaGo以4:1戰勝李世石,轟動全球。

5月份,DeepMind又宣布進軍醫療健康市場,與英國皇家免費NHS信托(Royal Free NHS Trust)達成一項數據共享協議,允許DeepMind訪問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的約160萬患者數據。

目前來看,DeepMind對腎功能相關問題最感興趣。DeepMind已經在與NHS信托合作開發一款名為“Streams”的移動應用,旨在幫助醫生和護士診斷急性腎臟損傷病例。

但DeepMind可訪問的信息遠不止于此,還包括病理學信息、放射科檢查結果,以及億元的各種記錄,包括患者所在地點和身體狀況等。此外,關于HIV-陽性、流產和藥物濫用等信息也被包含在內。

脫歐影響

英國是歐盟成員國里對科技監管相對寬松的國家之一。英國退出后,德國和法國在歐盟將持更強硬的立場。一直以來,德國和法國積極主張打壓美國科技公司,如谷歌。如果沒有英國的阻攔,德國和法國的態度將更加強硬,局面可能更嚴峻。

另外一個問題是數據及數據跨境流動問題。歐美數據共享協議即“安全港協議”(Safe Harbor),是美國商務部和歐盟于2000年12月簽署的一份協議,用于調整美國企業出口以及處理歐洲公民的個人數據,如姓名和住址等。簡言之,這份協議主要是為了方便企業在歐盟和美國之間轉移數據。

但歐洲最高法院歐盟法院去年10月宣布,已運行15年的歐美數據共享協議立即失效。到目前為止,雙方仍未達成最終的新協議。雖然談判人員近日已取得突破,但目前就慶祝還為時尚早。而當脫離歐盟后,英國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