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今年各行各業都叫苦連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巨大的轉型過程中,就像一輛賽車,謀求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由于速度太快了(彎道速度總是要比直道速度慢一些的,不過6%的速度相對于發達國家1%的速度還是很快的),彎道造成的離心力就將一部分坐在后面的乘客甩出去了。...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巨大的轉型過程中,就像一輛賽車,謀求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由于速度太快了(彎道速度總是要比直道速度慢一些的,不過6%的速度相對于發達國家1%的速度還是很快的),彎道造成的離心力就將一部分坐在后面的乘客甩出去了。
為什么今年各行各業都叫苦連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我們就來看看,今年的行業環境與往年比有什么細微的差異。
一、房地產行業的衰落在觸底
以房地產為需求源頭的行業,比如鋼鐵、煤炭、建筑、水泥等傳統行業,已經衰落有幾個年頭了,不過今年的形勢是不一樣的。
前幾年,這些行業變差的壓力是市場力量,需求端的飽和導致從業者能夠分到的蛋糕在變小,但政策是一直在做著“托底”的工作,拼命的想把行業拉起來,因此從業者雖然苦,但是還能有一口飯吃。
但是今年,政策變了,政府發現與市場作對,就是在“逆天行事”,遲早要遭到市場力量的懲罰的。簡單來說,就是政府需要投入的補貼資金越來越多,很有可能將整個國家拖下水去。于是今年,供給側改革開始了,政府正式宣告對虧損國企的動刀子手術。
這個動作,對傳統行業的命運是決定性的:相當一部分從業者被趕下車,讓蛋糕集中在留下來的人手上。房地產的需求是永恒的,傳統行業的蛋糕仍然很巨大,那么當供應側的競爭者變少之后,他們的幸福感自然就會提升。
所以我說,房地產行業的衰落在觸底,這個階段正是他們最痛苦的時候,而這個過程或許還需要兩三年。
二、傳統行業的技術革新在推動洗牌
很多需求穩定的成熟型行業,往往會因為一個突然的技術革新,導致整個生態的天翻地覆,王者被拉下馬,草莽的旌旗插上城頭。
我們這個時代主流的技術革命就是“互聯網-智能硬件”,如果將放大鏡落在今年,則是O2O、網絡直播、VR技術等。以出租車為例子,這個古老的行業,因為網絡叫車的興起突然就亂成了一團,原來的生存法則失靈了,所有跟不上技術趨勢的人都會感覺謀生越來越艱難。
今年最新的一個功能是“收藏”,這對從業者的命運分化再次加強:那些較早進入、口碑較好的司機,會獲得巨大的紅利,搶單成功率大大提升,相應的就擠壓了后進者。這就是所謂的風口效應,當你是第一個進來的,那么整個地盤都是你的,所有人的眼睛都能看到你,輿論也圍繞著你轉,你輕輕一彈手指就能撬動整個地球;當你落在后面的時候,那么你只是千萬人中的一個,你要費勁全身力氣與競爭者搏殺,甚至有可能迷了路,在追逐中就被踐踏了。
三、成長型行業進入需求拐點
以技術驅動的成長型行業,通常只有三到五年的爆發周期,在這個過程中會吸引源源不斷的從業者進來。可是,有一天這個需求飽和了,而進入者因為信息的滯后,并未放慢速度,那么每個人分到的蛋糕就會變小,痛苦度不斷加強。
典型的如智能手機,在去年就已經基本看到需求觸頂了,但是樂視、360奇酷等仍然不斷要上車,魅族也得到金主的注資,投入變得更大,于是整個手機行業都被擠壓了。有些被擠下了車,像聯想、酷派,有些被擠得痛苦不堪,像小米,有些則將重心移向了海外,像華為、中興。
又比如做微信公眾號的,今年的拐點已經出現,一來微信的注冊用戶數觸頂,二來整體的打開率在降低,可是新開的公眾號仍然在增加,以至于羅胖子都在感嘆:“羅輯思維的公眾號現在每天還有五六十萬的打開率,但是實際上我的總用戶數可是700多萬。今年過完年,我和脫不花就非常緊張,直播管它呢,先進去再說。”
四、新興行業因為政策原因被撞了一下腰
新興產業也不是就一片光明的,政策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比如跨境電商,一個新稅制的突然出臺,大家就全部懵逼了。
尤其是那些享受政策扶持的行業,一旦政策突然退出,那么對從業者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比如前幾年的光伏行業、動漫產業基地。如今發展蓬勃的新能源汽車,同樣享受著政策紅利,但政策的退出是遲早的事情。這個行業的規模太大了,以至于國家一年在這個領域的補貼就高達數百億元之多,繼續維持下去的難度很大。光按照目前的政策未來幾年就將每年補貼減少10%至2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像比亞迪這種發展混動車的還好一些,而那些只做純電動車、以低價為競爭武器的車企就會很難受了。
波及面最大的則是金融和貨幣政策,比如打擊杠桿、新興產業板的突然取消,就讓很多證券界的小伙伴們感到涼風嗖嗖。匯率的貶值也會讓進口消費型行業的需求減少,而出口型行業受益。
五、基礎服務業面對人口流出的困境
一個產業的衰落,往往會導致一個地區的人口大量流失,比如東北和西北的資源產區,那么相關的基礎性服務業從業者也將會跟著痛苦起來。開個小餐廳的,開個出租車的,賣個菜的,以為辛勤勞動就能豐衣足食,殊不知國家的命運洪流席卷每一個人,根本沒有桃花源。
說個有意思的,啤酒業。按道理說這個行業的需求是很平穩的,屬于巴菲特最青睞的那種,可是2015年忽然就陷入了全行業的負增長之中,按圖索驥就會發現,原來是房地產的不景氣,導致建筑行業的衰落,大量農民工只好離開這個行業,本來干重活的時候一天幾瓶的啤酒,變成了幾天一瓶,而農民工群體恰恰是啤酒的最大需求方。
人口紅利結束→房地產衰落→建筑業衰落→農民工減少→啤酒業負增長,最終甚至還可能波及包裝業、廣告業、大排檔餐廳等等。
總的來說,人口、技術、政策、國際環境,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四個輪子,人口紅利的輪子在減速,技術進步的輪子在加速,政策的輪子忽左忽右,國際的輪子踩上了碎石路,每一個因素都有可能將我們顛出車外。坐不坐的穩,就看我們能不能搶個好位子了。
說的難聽一點,2016,創業公司尸橫遍野!昨天牛B哄哄,明天說死就死。
泡沫大破滅!2016年才過半,創業公司已經倒了一片,如果說2015年是資本和創業者的冬天,那么2016年則是一場更加冷酷的寒冬。
2016年剛剛過半,倒下的創業公司就已經數不過來了,其中不乏巨頭投資的明星公司。
以下所列舉的創業公司,都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明星,投資方中不乏最知名的一線投資人、投資機構,但在2016年的上半年都未能擺脫隕落的命運。其他悄然死去的創業公司,恐怕車載斗量。
據CVSource的最新統計,2016年5月中國VC/PE共募集25只基金,規模僅為33.89億美元。在投資方面,2016年5月VC市場披露的案例213起,投資規模僅為24.69億美元。PE市場甚至更加慘淡,市場披露的案例為48起,投資金額僅為13.41億美元,這是近一年的最低水平。從這些數據來看,至少在短期內,對未來沒有樂觀的理由。
1、蜜淘網——跨境電商終究是巨頭的游戲
蜜淘網曾是跨境電商的標桿,有“海淘版唯品會”之稱。蜜淘網創始人謝文斌出身于天貓,此后看中海淘的風口,2013年10月開始創業,打出正品的旗幟,做代購、導購平臺。2014年3月份“CN海淘”上線,2014年9月份正式更名為“蜜淘”,定位于“海外品牌限時特賣網站”,要做海外購物領域里的京東。
蜜淘網的融資經歷也十分不凡。
2014年,蜜淘網在上線之前,CN海淘就獲得了蔡文勝的100萬元投資;
2014年7月,蜜淘網獲500萬美元A輪融資。
同年11月,蜜淘網獲得3000萬美元B輪融資。
在一年的時間內,蜜淘網獲得了三次融資,融資額指數級增長,最后一次在當時是進口電商領域已披露的金額最大的一筆融資。一時之間,蜜淘網風光無兩。
然而從今年3月底開始,就不斷有媒體爆出蜜淘網已經倒閉。多家媒體報道稱,蜜淘網的辦公室已經人去樓空,消費者下單之后沒反應,客服電話無響應。
7月6日蜜淘網仍可登錄,但投資中國網記者撥打客服電話發現仍然無人接聽。蜜淘網的微博、微信賬號幾個月來亦始終沒有更新。從種種跡象來看,雖然蜜淘網仍未倒閉,但運營明顯處于癱瘓狀態。
復盤蜜淘網的發展史,明顯看到蜜淘網是如何在巨頭的夾擊之下步步潰敗的。在拿到B輪融資之后,蜜淘網難出千萬元頻繁刷廣告,同時在多個領域發起價格戰。蜜淘網還策劃了“5?20激情囤貨節”和“6?18電商大促”,宣稱其是保稅區最低價,和天貓京東等大佬叫板。
但胳膊畢竟擰不過大腿,謝文斌曾公開表示,“就算我再融1億美金,也不可能成為巨頭打價格戰的對手,巨頭可以通過渠道與補貼的方式把價格壓到很低,但是創業公司沒有辦法這樣長時間消耗下去。”
另一方面海淘的模式下,用戶體驗無法保證,客戶的惡評向雪片一樣飛來,也讓蜜淘網疲于奔命。
2015年9月,蜜淘將傳統B2C進行細分,開始戰略收縮,提出韓國免稅店概念,專注韓國商品,變得“小而美”。但此時跨境電商競爭已經刺刀見紅,蜜淘網沒有迎來C輪融資,資金鏈斷裂已經無法避免。
2、澎湃養車 ——O2O的偽命題
2016年4月5日凌晨,博湃養車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公告長文《認識這么久,第一次說再見》,正式宣布破產倒閉。消息一出,行業嘩然,博湃養車曾是養車O2O類的明星公司,論規模全行業第一,估值曾高達6億美金,距離獨角獸僅一步之遙。
創始人吉偉在創業前做到了某汽車廠商的中層管理職位,對汽車市場非常熟悉。公司的第一筆啟動資金是吉偉幾個好朋友的共同集資,不到100萬元。但公司發展勢頭很好,成立第二個月訂單量就增長到500以上。此后,博派養車的發展形勢更是一片大好。
2014年7月,博湃養車拿到了1000萬元A輪投資。
2015年3月底,博湃獲得京東、易車1800萬美元B輪融資,投后估值高達六億美元。它們帶來的還不僅是錢,京東的導流對博湃的擴張起到了重大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