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宮滴滴傳:和優步從相殺到相愛的婚姻歷程

2016-08-06 18:53:20 來源:新浪財經作者:佚名 人氣: 次閱讀 338 條評論

近日滴滴出行與優步達成戰略合作,滴滴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全部業務,攜手后兩者市場份額相加將占93.1%。身為共享出行界的老將,優步的市場遍布世界六十多個國家,而...

  近日滴滴出行與優步達成戰略合作,滴滴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全部業務,攜手后兩者市場份額相加將占93.1%。身為共享出行界的老將,優步的市場遍布世界六十多個國家,而滴滴經過2013、2014年共享出行市場的激烈廝殺后,以絕對強者的姿態存在于中國市場。此次聯姻是兩個巨鱷在經過激烈的補貼大戰后,結束價格戰并將市場競爭機制恢復理性的必然選擇。

  

  聯姻前傳——瘋狂燒錢模式下的慘烈廝殺

  搖搖招車、大黃蜂打車、打車小秘、易到用車……鼎盛時期中國市場曾有30多種打車軟件。起初的各打車軟件模式相似、特點匱乏,彼此之間難分伯仲。在難以通過產品特點區分吸引顧客的時候,各打車軟件開始推出補貼策略,用燒錢模式吸引顧客。在這一點上滴滴表現出了優于對手的執行力: 瘋狂砸錢推出線下廣告,以及更高的補貼力度。于是2013年第二季度后北京市場幾乎被滴滴全數吃下,兩個月后滴滴在上海也宣布訂單過萬。而為了搶奪市場,快的、大黃蜂等只能進一步加大補貼,市場陷入“囚徒困境”,戰況慘烈。

  這種瘋狂的燒錢模式必然難以持久,到2013年后半年,這樣的耗錢速度已經開始令很多打車軟件難以吃得消。這個時候BAT的加入為最后戰局的定格起了關鍵作用。2013年4月阿里投資快的,2014年1月騰訊注資滴滴,2014年12月百度投資優步。BAT的正式入局加大了燒錢力度的比拼,僅滴滴在2014年就發給司機及客戶幾十億紅包。這樣的競爭力使得其他融資速度難以跟上的軟件迅速邊緣化,打車市場變成了寡頭競爭。2015年滴滴并購了快的,戰爭由寡頭之戰晉升為優步與滴滴的雙雄對決。

  滴滴快的合并后,優步曾找滴滴商量合作 —— 實則是進行談判,滴滴接受優步40%的投資入股,或者優步繼續向中國市場投資10億美元與滴滴PK。對于交易條件無法接受的滴滴,選擇與優步正式開戰。2015年3月優步首先宣布其人民優步服務降價30%,5月滴滴就上線了與優步模式極其相近的滴滴快車,而為了爭奪司機優步又給北京每個跑滿70單的司機7000元的保底工資。同年11月優步開始了另一輪補貼活動,類似“感恩節前乘車滿3程,第二周免2程車費”的活動接踵而至,而滴滴方面則開始派發優惠券,大量的5折優惠券被發放到客戶手中。

  握手言和——停止內耗實現雙贏的最佳選擇

  熱鬧的戰場背后是雙方一輪又一輪的融資以及難以實現盈利的賬目。僅今年上半年滴滴就已融資超過70億美元,而優步中國也從去年后半年開始接受了逾21億美元的投資。飛快的燒錢速度下是跟不上的盈利水平。據36kr報道顯示,2015年滴滴年虧損20億美元,若取消補貼則至2017年利潤可達10億美元。而優步中國2015年的虧損也達10億美元。雖然雙方都嘗試多元化發展,試圖開拓廣告等領域,但與虧損數額相比杯水車薪。若合并則意味著燒錢模式的終止,雙方一年可節省至少30億美元。更不用提雙方背后有四家共同投資者——貝萊德、高瓴資本、老虎環球基金以及中國人壽保險,四個出錢人每天看著自己左手打右手花錢花得肝疼。其實不止共享出行市場,此前攜程與去哪、大眾點評與美團以及珍愛網和百合網的合并,都證明中國經濟在經過資本狂歡后,停止燒錢模式走入平臺、資源整合階段,同時進行市場的重新洗牌—由價格競爭轉移至產品提升是必然趨勢。

  驅動兩家公司合作的除了經濟利益的考慮還有應對政策的改變。前幾天國務院出臺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宣布網約車合法化。這一看似喜訊的消息卻也隱含著對未來出行市場的限制。這一管理辦法的宣布除了給予網約車合法“名分”外,還表明政府正式對網約車領域實施監管。管理辦法中對車的緊急裝置、里程數、行駛記錄儀的安裝等都有明確規定,同時要求司機必須有3年以上駕齡、無犯罪記錄,并規定網約車平臺要按照符合國家規定的方式計價收費,開具發票等。

  目前滴滴與優步的專車司機中私家車主占很大部分,而新的規則要求所有司機考取《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將“非營運車輛”登記為“預約出租客運”,司機的保險種類不符合規定的也需重新購買,同時網約車數量和價格也由官方制定。更加嚴格的監管不止意味著運營成本的增加,也意味著優步及滴滴等行業巨頭將不再是行業的規則制定者,游戲規則即將改變。此前網約車C2C的模式重點就在于利用市場限制車力,根據市場平衡最大化供需配對效率。在新的規則下C2C向B2C模式轉變,這對于滴滴與優步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而在這種模式下一直使用B2C模式的神州專車反而擁有優勢。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優步與滴滴的合作也是其在各國經歷了一系列水土不服后,融入當地市場的一項良策。優步在早期就已經意識到國際市場的重要性,在2011年底就以巴黎為起點開始了它的海外擴張之旅,之后又將觸角伸至日本、英國、韓國、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然而對傳統出行業帶來的巨大挑戰使其遭到了來自出租車行業的強力抗議,并引起了與當地監管部門的屢次摩擦。今年匈牙利曾發生出租車司機大罷工事件,出租車司機們嚴重抗議優步的快速擴張,并封堵了布達佩斯的一條主干道。近日匈牙利政府要求優步司機必須擁有出租車司機執照,這與優步的整體運營模式相違背,因而優步暫停在匈牙利的一切業務。在此之前,英國、法國、中國、美國等地都曾出現罷工活動,優步的海外擴張之路充滿坎坷。與滴滴合并后利用滴滴已有的關系資源,更有利于優步在中國市場客服水土不服。

  

法國出租車司機巴黎主干道縱火抗議優步

  法國出租車司機巴黎主干道縱火抗議優步

  執你之手——這場聯姻或許沒那么可怕

  8月1日,滴滴宣布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數據等全部資產,優步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17.7%的經濟權益,優步中國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2.3%的經濟權益,滴滴出行也成為優步全球的少數股東。滴滴優步合并市場最大的擔心就是壟斷問題,以兩者第一第二的市場份額幾乎難有公司有實力匹敵。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將失去議價能力 ,價格可能因此上調,同時因為缺乏有力競爭而導致服務下降。類似的例子不是沒有,在谷歌退出大陸、雅虎逐漸衰落后,百度成了中國大陸一家獨大的搜索引擎。而這種缺乏競爭的后果就是由客戶導向轉為資本導向,無原則地接廣告等情形不斷發生,最后釀成魏則西事件及貼吧轉賣風波。

  滴滴優步會否形成壟斷的一個重要判斷標準是能否通過監管部門的審批。目前商務部回應稱仍未收到滴滴和優步針對合并上交的經營者集中申報,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滴滴和優步還是需要申報,若不申報“往下走不了”。此前滴滴與快的的合并也未進行申報,對此滴滴回應稱目前滴滴與優步中國均未實現盈利,優步的上一個會計年度營業額也未達申報標準。滴滴與優步的合并最終目的仍是減小開支、實現資源整合并達到最終盈利,屆時滴滴將需要面對來自監管部門的審查問題。

  在歐美國家谷歌、微軟、蘋果等行業巨鱷均多次受到來自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并受到巨額罰款。在我國因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狀況及當前階段國民需求的不同,對壟斷的界定有著不太一樣的標準。我國反壟斷法在出臺時也曾說明,反壟斷法既要保護市場競爭,也要與國家現行政策相協調,要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前幾天國家使網約車平臺合法化就是國家政策目前的趨勢之一,表明國家現在有意發展網約車市場,如若阻止滴滴優步合并、放任其繼續燒錢競爭也不利于該市場的健康發展。

  不過未來市場走向并未形成定局。 根據《2016年Q1中國專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一季度滴滴專車占據85.3%的市場份額,優步占據7.8%,合并以后市場份額將達到93.1%, 至少在專車市場已經坐穩了老大的地位。但是移動出行業不止有出租車、專車,還有大巴、火車、飛機等不同領域,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數據盤點&預測專題研究報告2016》,2015年移動出行市場規模達到681.6億人民幣,2018年將達1675.7億人民幣,規模如此大的市場滴滴很難全部吃下。目測日后出行業的行業將會繼續細分,市場也將在各分支領域進行以產品差異化為核心、以提高產品服務及用戶體驗為目的的競爭模式。

  即使將出行市場范圍縮小,雖然網約車市場滴滴與優步的攜手占據市場份額很大,但從車輛出行市場的占比來說他們并未形成一家壟斷的局面。不同于門戶類網站是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客戶選擇有限,其他行業競爭者起初難以對抗行業巨頭的情況,網約車平臺作為中間平臺并不是服務的供應商,決定其市場份額的是司機與顧客的雙向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出租車以及神州、易到等公司的存在仍是他們需要保持警惕的對手。如若價格過高、服務變差,消費者和司機可以選擇同時轉移。這種情況其競爭對手將有機可乘,用優質低價的服務爭奪客戶,這時新一輪的低價競爭又將展開。從理性角度分析滴滴花大手筆并購優步應該并不想回到之前的燒錢模式,理性競爭是市場的最優狀態。因此合理的定價、不斷提升的產品和服務是對其自身發展、市場穩定、及客戶需求三贏的局面。

  

滴滴海外界面

  滴滴海外界面

  婚后煩惱——滴滴也許面臨后宮“失火 ”

  此次并購對雙方也不全是益處,未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考慮,例如雙方企業文化的磨合問題、人員構架問題,以及各自市場的側重等問題。滴滴和快的合并后雖然雙方聯合市場份額變大,但快的的形象被逐漸弱化,市場使用率也在不斷下降。目前應用商店里最新版本的快的打車還是2015年11月更新的,功能也與之前沒有太大區別,最近更是鮮少聽到新的動態。與此相反的是自快的與滴滴合并后,滴滴的發展更加迅速。原先杭州快的團隊目前專攻新業務,滴滴新上線的代駕及順風車業務均由其團隊負責。優步滴滴合并后是繼續快的滴滴的老路,弱化一個品牌綜合資源做強滴滴,還是雙方各有側重進行均衡的市場資源分配,是接下來雙方戰略合作上的一個衡量重點。

  另外滴滴在海外市場的合作關系也是一大問題。過去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以在當地建立團隊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也因此吃了不少水土不服的虧。采取前車之鑒滴滴選擇不親自進入,轉而以參股的方式投資當地已有品牌。2015年8月,滴滴與寇圖資本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為Grabtaxi投資3.5億美元。Grabtaxi在東南亞出行市場處于領先地位,于2012年推出,目前業務覆蓋6個東南亞國家。Grabtaxi在這些國家市場覆蓋率極高,2015年底時在這六個國家每日就有近150萬的訂單出行量。2015年9月,滴滴又向Lyft投資1億美元。Lyft創辦于2012年,目前服務城市超過190個,是美國當地優步最大的競爭對手。稍后滴滴又參與對印度最大的打車服務商Ola的投資,Ola創立于2011年,在印度占有超過80%的市場份額。今年4月,Lyft與滴滴聯合推出“滴滴海外”,方便中國用戶在海外使用滴滴。滴滴海外的計價與Lyft保持一致,在使用Lyft的車力資源的同時提供全天人工在線服務。從滴滴的海外布局不難發現,Grabtaxi、Lyft和Ola都是Uber在當地市場的最大競爭者。通過投資當地市場的龍頭企業,滴滴此前間接參與了與優步的國際市場競爭。

  現在和優步的合作關系將使滴滴在海外處于尷尬的境地。滴滴已向Lyft投資1億美元,向Ola投資3000萬美元,向Grab投資3.5億美元,而這次與優步中國的交易包括10億美元的投資,投資額是另外三家之和的兩倍還多。滴滴在Ola占據的股份很少影響不大,而Grab在本土市場占據絕對優勢,針對滴滴與優步的合作其CEO陳炳耀認為這是本土品牌可以取得勝利的訊號。相對而言最為尷尬的就是Lyft,其與優步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已經趨于白熱化,雙方在功能和產品設計上極其相似,同時兩家公司都已投入上百萬美元支持低價出行并給新司機現金補貼。燒錢階段背后的資本支持何其重要,滴滴這個時候與優步的合作可以說讓Lyft腹背受敵,更不用提雙方四月才剛就滴滴在美國市場的拓展打通平臺合作。目前Lyft發言人稱未來幾周將會重新評估與滴滴的合作。不論在中美市場,不以服務體驗為核心,以價格戰為主要競爭方式的模式都很難持久,此前曾有消息傳出Lyft聘請了Qatalyst Partners投行尋求與優步的合作,也許未來Lyft與優步在美國市場也將走上滴滴與優步中國的道路也未可知。(蘇崇穎 發自紐約)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