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運營商大起底:41家無一盈利 反成詐騙重災區
截至目前,共有42家企業拿到了虛商的試點批文。作為傳統電信業務市場化的嘗試,移動轉售這個新興的業務由于缺乏規范、監管缺失,不僅為詐騙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更是因為運營模式不成熟,不僅成為42家企業帶來了盈利的煩惱,反而成詐騙重災區。...
山東大學生因電信詐騙致死一案有了最新進展,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由于此案涉及到移動轉售號碼,虛擬運營商(以下簡稱“虛商”)的安全問題再度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虛擬運營商
截至目前,共有42家企業拿到了虛商的試點批文。作為傳統電信業務市場化的嘗試,移動轉售這個新興的業務由于缺乏規范、監管缺失,不僅為詐騙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更是因為運營模式不成熟,為42家企業帶來了盈利的煩惱。
如今虛商所掌握的號段儼然成為電信詐騙的代名詞,對企業造成了名譽上的傷害。在業內人士看來,虛商遭此大劫的根源在于企業本身對實名制監管不嚴,甚至為了增加用戶刻意縱容。想要真正解決此類問題,既需要政府部門對虛商進行嚴格監管和嚴厲懲罰,更需要企業在執行過程中增加自覺性。
低價誘惑
日前,山東臨沂家境貧寒的準大學生徐某,被詐騙電話騙走近萬元學費,突然昏厥、心臟驟停離世。山東省公.安廳和臨沂市公.安局對此案高度重視,并已成立專案組,徐某被騙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而此前備受質疑的“171”詐騙電話也被查實已經實名注冊。
不過,犯罪嫌疑人的抓獲并不意味著電信詐騙從此消失,徐某事件只是萬千事件中的一個縮影。在這件事情后,“170”、“171”背后的虛商無形中已經成為消費者忌憚的對象。
在運營商世界網總編輯康釗看來,犯罪分子選擇虛商號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價格低廉。“與基礎運營商相比,虛商沒有自己的骨干網絡,知名度也差很多,所以發展用戶難度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依靠低價優勢吸引消費者。”康釗如是說。
記者登錄中國移動和幾家虛商的官網對他們的電話資費進行了對比,發現不管是語音通話還是流量,虛商的費用都要低于中國移動。如遠特通信國內流量單價為0.2元/M,國內語音撥打價格為0.15元,國內短信0.1元/條,且套餐內語音及流量余額6個月不清零;蝸牛移動國內語音分鐘單價為0.099元,國內短信0.1元/條,國內接聽免費;而中國移動國內流量為0.29元/M,國內語音通話0.25元/分鐘。
康釗表示,電信詐騙犯罪分子與普通消費者對移動電話的使用情況可能不一樣,對各種電信服務的要求也不高,所以低價就成為犯罪分子惟一考慮的因素,虛商無疑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不過,由于去年到今年提速降費的進行,三大運營商的資費大幅下降,虛商較三大運營商的價格優勢已經不再那么明顯,價格優勢不復存在,對實名制管理的放松就成為虛商吸引用戶的另一條渠道。
審核難落地
“不管是相關政府部門還是虛商自己,對于實名制的監管都不到位。為了能獲得很大利益,虛商只能憑借放號的便利性吸引消費者,而其中一部分消費者便是不希望被實名制束縛的犯罪分子。”
據了解,由于虛商在號碼數量和放號城市受到嚴格限制,只有當放號城市的開.戶比例達到50%時,才會獲得下一批碼號資源。因此,部分虛商不惜通過非法渠道來跑量,這也是170號卡大量流入卡市、無須身.份證就可以辦理的主要原因。
此外,資深通信專家項立剛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對于虛商的監管并不像對三大運營商那樣嚴格,因為移動、聯通和電信都是國企,管理方式較為簡單,行政命令即可,執行起來也比較到位,但是虛商都屬民營企業,數量也多,行政命令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對于虛商來說,實名制的落實成本較高,需要配備實名認證設備,步驟也較為繁瑣。
“虛擬運營商線下門店特別少,大多通過線上購買通訊服務,需要通過快遞員配送,然后拿著身.份證實名注冊,問題就出在這一環節。”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寬帶智庫秘書長鄒學勇補充道。
曾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虛商向記者透露,沒有實體門店覆蓋,虛商也就難以負荷線下實名制認證的高成本,實名認證設備最便宜也要1000元/臺,做一個用戶的實名認證大概需要一塊錢,對用戶規模不大的虛商來說是一比不小的支出。
雖然早在去年9月工信部就曾針對170號段垃圾短信息治理問題約談了遠特通信、貴州朗瑪、北京國美、深圳愛施德等7家虛擬運營商負責人,但今年初,工信部對39家開展業務的虛擬運營商進行抽查時,仍發現16家企業存在不登記、虛假登記等違法違規行為。
監管不力
今年7月,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組織對虛擬運營商新入網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工作進行了暗訪,并對部分虛擬運營商在網用戶實名登記信息合規率進行了數據抽測,共暗訪了26家轉售企業的營銷網點109個,發現存在違規行為的網點37個,違規比為33.9%。其中,暗訪實體營銷網點50個,發現違規網點13個,違規比為26%;暗訪網絡營銷網點59個,發現違規網點24個,違規比為40.7%。
在康釗看來,這樣的抽查本身并沒有太大效果,抽查是有漏洞的,大部分號碼還是逃過了檢驗,這就給了虛商可乘之機,所以不少虛商冒著被抽查抽到的風險,仍然非實名制發展電話卡。抽查得出的違規率等數據實際上并不精確,如果對全國范圍所有的虛商用戶進行監察,違規率恐怕要遠高于上述數據。
康釗認為,目前很難找到一個完美的監管辦法,整個電信市場已經飽和,虛商想要增加用戶數光憑正規渠道是很難達成的,而且不少普通消費者到現在都不知虛商為何物,所以實名制的真正達成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