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存顆粒大降價了,SSD固態硬盤到底該怎么選?(2)

2019-05-13 09:13:32 來源:愛活網作者:佚名 人氣: 次閱讀 1865 條評論

在一大波分析預測之后,NAND Flash閃存顆粒毫無懸念走向了供過于求,被延期了數年的大容量SSD固態硬盤普及也終于如愿以償走上了正軌。目前SSD大廠價格戰爭已經展開,PC OEM SSD成本下跌。根據預測,512GB、1TB SSD合約均價在年底前跌破每GB 0.1美元,達到歷史新低。...

  當容量越大,劃給SLC緩存的空間就可以越多,如果想確保全盤加速,則可能要占據至少1/4的容量。不過注重性價比的SSD做法,通常是只給TLC、QLC做大概5GB到8GB左右的加速。當然也有一些比較猛的產品,例如三星970EVO 2TB的SLC緩存達到78GB,當然,當時的定價也高達5999元人民幣。

  一旦緩存用完,顆粒的原始讀寫便會直接暴露,讀寫斷崖式下跌。這也是為什么某些廠商宣稱的吃滿SATA協議速度的SSD,卻128GB版本中掉速嚴重,因為SLC緩存本身不多,且很快就被用完了。

  一腳邁進QLC時代的SSD們亦是如此,三星860 QVO會在持續寫入80GB以后開始出現嚴重掉速的情況,直接暴露QLC閃存顆粒實際讀寫速度在75MB/s左右。

  實際情況是,消費者很少會遇到以持續550MB/s的速度寫入80GB的需求,并且勝在便宜和大容量,三星860 QVO起跳容量為1TB,電商售價不到800元人民幣,速度缺陷完全值得原諒。

  顆粒以外的因素同樣重要

  固態硬盤之所以快,還在于IOPS每秒讀寫操作次數比機械硬盤更高。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視頻、文檔不可能都是一整個大體積文件,而是由許多散亂的文件組成。IOPS可以理解成硬盤每秒鐘對文件抓取的數量,在機械硬盤上,由硬盤轉速、磁頭數量、碟片數量、磁盤密度決定。磁頭越多、轉速越快,每秒鐘能操作的數量就越多,基本上可以達到220次/秒,也就是220 IOPS。

  但對于固態硬盤而言,沒有這樣的機械設置,你可以理解成閃存顆粒芯片相互之間就能在固態硬盤內部組成Raid 0陣列,讀取速度達到100000 IOPS根本不是問題。因此在小文件讀寫、響應上,固態硬盤給我們帶來了質的飛躍。所以性能再不濟的固態硬盤,在表現上也會比普通消費級機械硬盤響應好看得多。

  在2017年末,英特爾將誕生于超算的傲騰技術正式加入到固態硬盤陣營中,就算是初代傲騰SSD 900P,隨機寫入IOPS操作就可以輕松達到55萬次IOPS。在英特爾的解釋中,傲騰速度處于固態硬盤和內存之間,但作為非易失性存儲器,傲騰能做到斷電之后不會丟失信息,這是內存所做不到的。

  只不過,傲騰固態硬盤價格真的很貴,480GB傲騰電商定價在3200元人民幣左右,通常也只會出現在頂級玩家的PCIe上。

  回到主題?,F在宣揚高性能的固態硬盤不會是SATA3接口的固態硬盤。原因很簡單,在機械硬盤時代,硬盤速度不可能跟上CPU速度,中間需要一套中斷機制讓CPU能夠有效調用硬盤。因為固態硬盤速度可以更快,在NVMe規范之后,CPU直接通過PCIe調用固態硬盤,同時也會占據更多的PCIe通道。

  與CPU直連之后,主控芯片采用哪一家其實不需要過分在意,一般購買非代工品牌,固態硬盤性能在實際體驗中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在近幾年的CPU更新中,英特爾創作為定位的高端CPU PCIe通道提升到了44條,主板上兼容NVMe標準的M.2接口也不斷增加。像華碩這樣厲害的主板廠商還會在內存槽旁邊追加一個DIMM.2槽,用來擴展出更多的M.2接口固態硬盤。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M.2接口走的都是NVMe標準,接口本身只是對外觀的形容,早期主板以及一些筆記本上的M.2接口其實仍然通過PCH,走AHCI規范,性能與常見的SATA口固態硬盤相當,在500MB/s左右,而非NVMe標準動輒2000MB/s、3000MB/s的高性能讀寫。

  入手最佳時機在今年末,1TB SSD價格可能會達到歷史新低,與機械硬盤同容量且高性能的固態硬盤指日可待。在組件PC時,筆者建議先購買一塊支持NVMe PCIe的固態硬盤作為C盤,安裝系統、日常軟件和經常玩到的游戲,可以大幅提升滿足感。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