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企業藍V抱團“搞事情” 這次它們找到了營銷的新路子
摘要:此后,我們或將看到企業藍V轉變策略,放棄此前單打獨斗的模式轉而采取抱團模式,通過群體合作和輔以詼諧幽默的調侃,在不傷害用戶體驗與品牌和氣的情況下,完成...
摘要:此后,我們或將看到企業藍V轉變策略,放棄此前單打獨斗的模式轉而采取抱團模式,通過群體合作和輔以詼諧幽默的調侃,在不傷害用戶體驗與品牌和氣的情況下,完成自身的品牌推廣。

最近一段時間,微博上的企業藍V似乎很不安分。從一條“對選購豆漿機的糾結”到“海爾官微懟國民公公王健林的海爾砸冰箱”評論,再到網綠小歐,各個都想“搞事情”。而在這一輪現象級事件的背后,引發的是對營銷方式更多可能性的思考。在此輪現象級事件之下,或許國內品牌此前兩看相厭、相互攻伐撕逼的對抗將成為過去式,新一輪營銷潮流或將到來。
10月24日,微博用戶@章漁大小姐準備買一款豆漿機,但是看來看去卻是個個滿意,頗為糾結,于是發了一條平時頗為常見的微博。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就是這樣一條看似稀松平常的微博,卻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企業藍V商業大戰,無數品牌競相涌入,最終演繹了一場完美的企業品牌營銷大戰。從這條微博從發布至今,已經擁有超9萬評論,14萬轉發和近4萬個點贊。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微博粉絲數來衡量@章漁大小姐,其實她并算不上微博大V,也非意見領袖或是網紅,在這條微博發布之前,其粉絲數只有3000多。然而從最終的傳播能量層面來說,卻可謂是秒殺萬千網紅。
而這只是企業藍V“集體搞事情”的商業狂歡的開始。在豆漿機商業大戰之后,海爾官微開啟了第二次企業藍V狂歡。
10月31日,海爾官微以略帶調侃火藥味兒的方式,回應了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在萬達學院開學典禮上,對海爾砸冰箱“不值幾個錢”的評論。沒想到的是,這條略帶火藥味的微博,再次引發了無數企業藍V的參與熱情,紛紛以#但我還是買不起房#進行調侃式營銷。當下海爾回應的原微博評論、轉發、點贊量平均數已在4萬上下,大大超越此前藍V的平均水準。而或許是不愿意將這一事態繼續擴大而傷了雙方的和氣,當前海爾官微已經關閉了此條微博的評論權限。

而在這兩次現象級事件之后,“企業藍V集體想搞事兒”已經成為了一個頗為流行的調侃,在后續的微博企業藍V之中,也已經顯現出新趨勢。諸如在11月2日,OPPO旗下的網綠小歐發布了一條在最后兩個月里的小目標,再一次迎來了眾多企業藍V的強勢圍觀,塑造了小歐開博轉發評論小高潮。

這一輪現象級事件,來得讓人頗為猝不及防,但在這一輪現象級事件背后,新一輪的營銷風尚也或將開啟。此后,我們或將看到企業藍V轉變策略,放棄此前單打獨斗的模式轉而采取抱團模式,通過群體合作和輔以詼諧幽默的調侃,在不傷害用戶體驗與品牌和氣的情況下,完成自身的品牌推廣。而從獨行俠轉變為兄弟連,最大的好處在于免費擴大受眾群體的聲量聚集從而極大節約成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營銷而言,如何抓住目標眼球,聚集受眾,傳播話題成為了極大考驗。而回望以往的企業營銷,我們可以發現,企業營銷多是采用單兵作戰的方式,從需求收集到營銷方案的創意策劃、落地執行推廣、話題引爆再到品牌轉化,幾乎全是由自家品牌完全掌控。
但是這種單兵作戰的缺陷也容易顯現,第一在于受眾的有限性,第二在于非主動尋求的低轉化率。
對于任何一個官微而言,其所能覆蓋的受眾總是有限的,而受眾的有限性制約了其品牌宣傳營銷的聲量擴張。如何擴張聲量也成為了藍V的考驗所在,以往的解決之道是通過與各大平臺媒介合作,以信息包圍的方式來感染受眾,來進行宣傳造勢。但這種方式的問題在于,消費者對信息接收在很大程度上屬于被動接收而非主動探尋。
眾所周知的是,對被動式接收的消費者進行成果轉化所付出的成本,要遠遠大于主動式尋求的消費者所付出的成本。所以,對于企業藍V來說,自身覆蓋面的受限再加上消費者的非主動接收,共同導致的結果是:單兵作戰制約了品牌曝光,增加了營銷的難度,付出了極大成本,但是最終的轉化效果卻較為一般。
但這次的藍V現象級事件,卻為營銷的現實困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指導。
諸如作為引爆此輪現象級事件的買豆漿機,我們看到無數企業加入的這輪狂歡,得到的是在低成本下的多方共贏。品牌在評論中的嬉笑怒罵、爭相爭寵共同助推了話題的熱度,使得其能夠在這個消費者注意廣度和注意力短暫的時代,持續發酵成為網絡的熱議話題,最終引得萬千圍觀。使得無數品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曝光機會。可以想想若不是這次藍V集體搞事情,那么多數藍V將依舊會寂寂無名,也無法享受這一波曝光紅利。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種營銷方式也顯得更為“體面”。企業官微的競相涌入,讓諸多消費者將目光聚集在這于此的同時,卻并沒有傷害用戶體驗或者說讓消費者對某一官微產生厭惡,反而覺得是可愛多多,才氣滿滿,讓消費者在如看娛樂八卦的方式中潛移默化的完成了最大限度的營銷推廣。
而這種體面的方式,相較于以往也可以說是一次巨大的進步。回首以往,我們可以看到,企業之間為了爭奪用戶,時常會爆發一輪輪的撕逼戰爭,今日你欺騙用戶,明日你行為不端等等,弄得互聯網烏煙瘴氣,可謂是吃相難看,殺敵一千自傷八百。而這一輪新的企業藍V營銷模式,個人認為是頗為值得借鑒。
此番這輪現象級事件的爆發,從獨行俠到兄弟連,給了營銷一些新的啟迪,但是此類營銷方式的可持續性卻是一大挑戰。鑒于國內在營銷上的模仿風潮,似乎可以看到,類似的藍V抱團營銷很可能已經在路上。但是對于見識了許多套路的消費者而言,前面幾次還會讓消費者感受到新意,得道廣泛的關注傳播,而若一而再再而三,則必定是難以持續。而這也給營銷的新形勢留下了許多思考。
寫在最后:
當下,注意力短暫與信息渠道過載以及碎片化交織,使得企業的貨客成本不斷高漲,想要主抓用戶變得越來越困難。壓力之下,諸多企業都在嘗試以更為新穎的方式吸引消費者注意力,擴大品牌曝光率。而此輪現象級事件,雖然其未來的可持續性究竟如何還暫不可知,但是此類形式無疑給予了企業在營銷上的更多啟迪。(注:本文所有圖片源自新浪微博截圖)
【鈦媒體作者介紹:鄰章,微信號:ZLxgic,微信公眾號:kejili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