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顯示器基礎知識科普與避坑攻略,揭秘顯示器的各種虛假參數

2021-04-12 10:58:02 來源:互聯網作者:佚名 人氣: 次閱讀 7 條評論

電腦顯示器在品牌、型號眾多,不僅僅是外觀的選擇,還存在各式各樣的參數與技術指標,這往往讓用戶無從下手。相信不少用戶可能會先挑選多款顯示器,再對參數進行對比來最終選擇,但是廠家提供的參數未必是真實的,可...

  電腦顯示器在品牌、型號眾多,不僅僅是外觀的選擇,還存在各式各樣的參數與技術指標,這往往讓用戶無從下手。相信不少用戶可能會先挑選多款顯示器,再對參數進行對比來最終選擇,但是廠家提供的參數未必是真實的,可能就是某項技術現實的或者存在偷換概念的情況,這種情況在顯示器行業已經成為普遍的現象了。下面小編分享一文通俗易懂的電腦顯示器基礎知識科普與避坑攻略,讓您更了解顯示器參數,更好的避坑,揭秘廠家對顯示器的各種虛假參數,這篇文章絕對讓你漲知識,干貨滿滿。

  通俗易懂的電腦顯示器基礎知識科普與避坑攻略

  一、面板類型

  顯示器主流面板分別是TN、IPS、VA三種類型:

  TN

  其中TN面板在色彩表現是最差的,色彩深度低,不過最大的優勢就是相應時間快,灰階響應時間(GTG,全拼:Grey To Grey)可以真正達到1Ms,并且價格便宜,不過TN面板真不推薦普通用戶,顯示器色彩表現差,畫面泛白,可視角窄,稍微偏一點色彩就變了,畫面體驗感比較差,只適合職業電競選手,非職業玩家不建議。

  IPS

  而IPS硬屏是三個面板中色彩顯示效果最好的,廣視角屏幕,也是市場主流面板,相對更貴一些,不過缺點就是普遍存在漏光,是IPS的通病,只是嚴重和不嚴重的問題。三星也推出一款PLS面板,這種面板類似于IPS面板,稍遜于 IPS。其實IPS面板也分為等級,優劣等級排名為P-IPS > H-IPS > S-IPS > E-IPS,大多數的廠商不會明確標注,只標注IPS,其中最差的就是E-IPS,色彩等相比TN略好,你在市場中購買到廉價IPS的顯示器基本是E-IPS,包括AH-IPS也是屬于便宜的IPS面板,AH-IPS要比E-IPS略微出色一點點,一等價格一等貨,此外,IPS面板的響應時間通常為5ms,一些做到比較好的產品只能達到4ms。目前最快的ips是LG推出的NanoIPS面板,才算解決了響應時間的問題,但是也做不到真正的1MS相應時間,實際大概2-3MS,將相應時間設置最快依然會出現畫質損失,但是依然值得選擇,畢竟NanoIPS在色彩和相應時間都優于IPS的,相信會逐漸成為這幾年成為高端IPS電競顯示器的新秀。

  VA

  VA軟屏面板在色彩表現稍遜于IPS,也屬于廣視角屏幕,VA對比度更有優勢,畫面層次更自然分明,尤其在暗場、陰影的畫面顯示效果更好,文字顯示更清晰銳利,但是響應速度慢,VA面板由于是軟屏所以通常會運用在曲面屏顯示器上,曲面最大的好處就是具備沉浸式體驗。

  IPS和TN屏幕色彩差異

  關于面板選購建議:

  至于選擇,不追求色彩表現只追求響應速度的電競玩家可以考慮TN屏,其他強烈建議選擇IPS或VA屏,平面IPS屏,曲面VA屏,對于電競玩家,預算高點也可以考慮NanoIPS。

  面板各項指標排序:色彩與色準:IPS>VA>TN; GTG響應速度:TN > VA > IPS; 可視角度:IPS > VA > TN; 對比度:VA > IPS > TN;

  二、響應時間

  坑點:IPS、VA面板標注1MS相應時間其實是MPRT,并非GTG!

  通常關于顯示器響應時間我們都是以灰階響應時間(GTG,全拼:Grey To Grey)為準的,TN 面板一般 1ms 標配甚至更快,不過IPS 和 VA 面板的響應時間一般最快只能做到 4-5ms。其實我們也注意到不少電商平臺中,大多數配備IPS面板的電競顯示器標注了1ms響應時間,其實這其中無疑是有一定的貓膩,通常關于顯示器響應時間我們都是以灰階響應時間(GTG,全拼:Grey To Grey)為準,而ips、VA面板直接標注1ms響應時間其實是MPRT響應時間,千萬不要被各大顯示器廠商所套路,我們來解釋一下MPRT響應時間。

  MPRT響應時間

  MPRT全拼是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翻譯過來叫“動態畫面響應時間”,MPRT只是一種降低畫面模糊的技術手段,例如屏幕轉換色彩的過程中暫時關閉背光,色彩變換之后再將背光開啟。有了MPRT技術之后,通過縮減每幀畫面在屏幕上的顯示時間,降低了屏幕畫面的暫留效果,所以用戶在玩游戲的時候,所看到的游戲畫面拖影、殘影等現象被減少了,從視覺上自然就流暢了很多,可見MPRT只是降低用戶視覺拖影、殘影一種解決方案。

  不過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其問題也十分明顯,MPRT技術為了降低畫面模糊,會在屏幕轉換色彩的過程中暫時關閉背光,背光頻繁的開關就會造成頻閃的問題,同時關閉背光之后,會可能會導致屏幕部分區域亮度降低,出現看不清細節的問題,加上會對背光和畫面的刷新進行一定的控制,造成了會多一個處理環節,自然會造成一定的延遲。如果顯示器本身就因為灰階響應時間低而存在著拖影、殘影的話,有了MPRT技術不僅不會讓這些拖影、殘影消失,反而會讓原本模糊的拖影、殘影變得清晰起來,這就比較影響視覺體驗了。我覺得MPRT存在的意義就是,IPS 1MS響應時間看起來十分有競爭力,也是一種蒙騙消費者的一種手段而已。

  三、尺寸與分辨率

  什么是分辨率,分辨率是屏幕像素解析度,可以理解成屏幕上顯示的像素個數,關乎著屏幕的清晰程度,例如1920*1080分辨率,說明屏幕橫向像素擁有1920個,而縱向像素點擁有1080個,共計2073600個像素點,顯示器相同尺寸下,像素點數量越多(分辨率越大),說明越清晰精細。

  不同分辨率

  對于目前主流顯示器尺寸來說,24-27英寸是目前最流行的,相同尺寸下,分辨率越大畫面越清晰精細,反之分辨率越小,圖像越粗糙,顆粒越重。一般視覺舒適度來講,24英寸或者以下尺寸基本1080P就足夠了,27英寸分辨率下可以考慮2K,當然1080P下也不會顆粒感,32英寸或者以上尺寸建議2K起步,否則顆粒感會很強,如果玩大型游戲的話,2K、4K分辨率需要注意自己獨立顯卡是否能夠帶的動再考慮,分辨率越高那么顯卡負擔就會越大,尤其是4K,以現在顯卡的水平還不足以在4K下帶動單機大作,即便是RTX2080Ti這種發燒高端顯卡,所以建議最高上到2K,玩游戲建議RTX2060這種級別的起步。

  對于分辨率,不少商家會標注1080P(1K)、2K、4K,其實分辨率分別對應的是1920*1080、2560*1440、3840*2160,廠商可能還會標注WQHD、UHD、QHD、FHD等,含義如下。 HD,它代表的意思是1280×720分辨率。 FHD代表1K或者1080P,分辨率為1920*1080; QHD代表2K,分辨率為2560*1440; WQHD,“W”則表示“寬”,一般是帶魚屏,分辨率為3440*1440,很多商家標注4K,其實不屬于4K; UHD代表4K,分辨率為3840x2160;

  其實對于一臺顯示器的清晰程度,我們完全可以參考點距(兩個相鄰的像素點之間的距離)或者PPI像素密度(屏幕每英寸的像素數量)就行了,點距越小或者PPI像素密度越大,顯示效果無疑越清晰細膩。

  常規顯示器尺寸、分辨率、點距以及PPI像素密度參數如下。 21.5英寸顯示器,分辨率為1920*1080(1K),PPI像素密度103,點距0.248MM,屏幕長寬47.6*26.8CM; 23.8英寸顯示器,分辨率為1920*1080(1K),PPI像素密度92.6,點距0.275MM,屏幕長寬52.7*29.6CM; 23.8英寸顯示器,分辨率為2560*1440(2K),PPI像素密度123,點距0.206MM,屏幕長寬52.7*29.6CM; 27英寸顯示器,分辨率為1920*1080(1K),PPI像素密度82,點距0.311MM,屏幕長寬59.8*33.6CM; 27英寸顯示器,分辨率為2560*1440(2K),PPI像素密度109,點距0.233MM,屏幕長寬59.8*33.6CM; 27英寸顯示器,分辨率為3840*2160(4K),PPI像素密度163,點距0.155MM,屏幕長寬59.8*33.6CM; 31.5英寸顯示器,分辨率3840*2160(4K),PPI像素密度140,點距0.181MM,屏幕長寬69.7*39.2CM;

  PPI計算公式

  正好今天在公眾號中有一位粉絲問到了一款顯示器型號AOC CU34G2X,21:9的帶魚屏。

  只看參數還是不錯的,商家直接標注4K分辨率,隨便看了一下點距只有0.23175(H)x0.23175(V)mm。

  顯示器點距參數

  隨便找了一款16:9的2K分辨率27英寸查看了點距與4K帶魚屏點距竟然差不多,這就意味配備34英寸4K分辨率帶魚屏和27英寸2K分辨率的清晰度基本相差無幾。

  顯示器點距參數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